为提高大一法科新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10月19号晚上,法学院学生会学习部组织开设了第二期英语角活动。本次课堂活动在法体楼308教室进行,由外教Mr.B(布鲁贝克)主讲。法学182班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其中。
活动伊始,外教面带笑容,自信大气地走进教室,与大家打招呼。仅仅简单地寒暄了几句,他那标准纯正的英文发音就吸引了在场所有人。起初,外教与同学们分享了在中国生活的有趣亲身经历。在谈到江西省地方特色时,他对平时同学们熟悉事物的幽默点评,瞬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让同学们倍感亲切与轻松。紧接着,他又邀请非江西省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课堂转入了正题。首先,外教明确了本次课堂的学习任务,并表示希望大家多用英语交流。在讲解说明了如何“有条件地说话”之后,他指导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英文介绍自己,并进行“有条件地说话”。在此过程中,外教依次到每个小组用英文与组员交流。同学们互相交流时满怀欣喜,与外教互动时更是主动热情。交流结束后,外教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大学生活以及在美国的工作环境。这些都使同学们大开眼界,惊羡不已。
随后,外教Mr.B通过假想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次活动的主要课题:判例法的形成。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判例法,外教邀请了两位同学配合自己进行角色扮演,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与假币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同学们“置身事内”,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他又将过去与现今、中国与西方法规的实施进行对比,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判例法的基本原则:“遵循先例”。此外,他还根据社会上普遍的实际情况,列举“可口可乐”、“福特汽车”公司的有关事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最后外教明确指出了先例法形成过程的三个要素:“风俗传统”、“司法判断”、“法规”。
课程即将结束之际,外教Mr.B鼓励同学们多练习英语,并表示欢迎同学主动前来询问问题。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期待下一次的英语角活动。
此次英语角活动拥有独特的课堂模式,在提高同学们英语口语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还强化了同学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实现了法学、英语“双专业”的对接与结合,体现了法学院学科结合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开创了对优质全面型人才培养的新纪元。(文/法学院 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