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党建团学>团学风采>>新闻列表

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时间:2019-03-14 13:22:10    来源:法学院分团委    编辑:    浏览次数:

​为加强法学院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3月13日晚,法学院分团委传文社于法体楼308教室开展了主题为“《唐律疏议》的探索”的传统文化进课本活动。本次活动由黄卓卿同学与刘宇生同学共同主持。

活动伊始,刘宇生简单梳理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在其缓缓的叙述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荣辱悲欢、兴衰成败仿佛就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浩瀚无垠的历史文化瑰宝中,《唐律疏议》作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唐律疏议》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法律制度的先进与完善,也是因为这是我国刑法由以刑名为中心转变为以罪名为中心的转折,语言上的一字之差却是法制史上的巨大进步。

而统观《唐律疏议》中的律文条款,其中条理性可见一斑。概括、分类、举罪名,这样先进的著律方式使得《唐律疏议》的适用更加简便。黄卓卿同学以古代关于侵犯财产和妨害社会秩序等罪名为例,让同学们在体会《唐律疏议》的条理性之余,也让观众对于唐朝的罪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梳理完《唐律疏议》的大致架构之后,刘宇生同学就其中的老人犯罪制度与离婚制度向观众进行了讲述。就老人犯罪而言,《唐律疏议》与现代刑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老人犯罪都会适当减轻刑法,这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体现,更是人性化的象征。而唐朝的离婚制度规定之详尽更是令人惊叹。一条条简单的法律条文,透露的是《唐律疏议》的细致与完善。

正如刘宇生同学所说“我们所介绍的只不过是《唐律疏议》的冰山一角,如若真正细读,需要大量的时间。”本次活动不仅带同学们了解了《唐律疏议》这一经典古代法典,还激发了大家对于专业学科中关于古代社会立法经验的思考。传统文化进课本只是一个指引,仅仅拘泥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必定要让传统文化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文/法学院 余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