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度)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自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以来,本专业学位点一直秉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2018年,法律硕士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取得江西省高校最好成绩(B-)。设置了金融法务、公司法务、数据法学、经济刑法、涉外法治等五个主要培养方向。
2.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的学习年限为两年,前三学期完成课程学分,第四学期进行实习实践及毕业论文写作。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非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非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的学习年限均为三年,前四学期完成课程学分,第五、六学期进行实习实践及毕业论文写作。
3.建设了一只学缘、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民商法学、竞争法学、国际经济法学、财税法学、金融法学、数据法学等教研团队,造就了一批被转化为社会立法或政策的科研成果。
(二)学科建设情况
1.创新设置LED(法律·经济·数字)专业方向。为回应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对数字经济法治人才的需求,增设LED(法律·经济·数字)专业方向,创新LED法治人才培养模式。LED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融法学、经济学、数据科学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于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培养具备LED知识结构、符合LED能力水平、拥有LED素质的法治人才。
2.开设涉外法治班。2021年筹办开设了涉外法治班。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法治)是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专项培养项目,主要侧重点是以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纽带,培养服务于我国公民、企业走出去,并服务于我国参与国际治理的规则构建的专门型人才。
3.拓展知行合一的实践德育新路径。构建以理想信念养成、职业道德培育、公共精神涵育切入点,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的新型德育体系,旨在型塑道路自信、信仰法律、守护正义、关爱社会职业伦理和道德素养。围绕新时代法治人才的素质要求,校企、校政协同,将“知识性”德育与“实践性”德育相结合,构建德育新场景。
4.形成申请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报方案。根据国家学位主管部门新一轮修订学科专业目录的进展情况,结合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本专业学位点的建设基础,做好申报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生源情况
2021年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150人,其中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128人,非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22人。生源毕业院校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层次较高,其中有不少系“双一流”高校。
(四)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1.学位授予情况。2021年授予学位人数123人。
2.就业情况。2021年共录入全日制研究生109人就业信息,其中升学3人、党政机关19人、高等教育单位2人、医疗卫生单位1人、其他事业单位6人、国有企业19人、民营企业54人、三资企业2人、其他3人。2021年共录入非全日制研究生8人就业信息,其中党政机关7人、高等教育单位1人。
(五)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研究生导师人数62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8人、讲师10人,博士生导师12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1.构建“六位一体”育人支柱,整合思政教育师资力量。构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术导师、校外实务导师及专业课教师“六位一体”全员参与的思政工作队伍体系,形成同向同行的思政合力。
2.优化思政队伍分工协作机制,促进思政队伍职能落地。班主任、辅导员既分工又协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及贫困生资助等工作,全程化、精细化指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六进楼栋”“四室一站”,强化思政队伍职能落地;与时俱进,定期举办全员参与的思政工作研讨。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组织研究生参与“两会”精神宣讲活动。活动中,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有关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对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栗战书委员长在大会闭幕时的讲话精神作了深入解读,此次宣讲使得各位研究生在了解时政、提升政治思想觉悟的同时,也能够为学术研究方向寻找突破点。
2.组织研究生参与党史学习主题讲座。开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华章——学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主题讲座。用“五个伟大”为切入点,为在座的研究生同学讲述了我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向同学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党史,激励同学们努力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中和接班人。
3.利用“双核”课程思政群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组建了《宪法学》《法理学》等理论课程思政群和《实务训练》《案例分析》等实践课程思政群,实现“双核”驱动;依托苏区红色资源优势,以“红色故事教学”为切入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在“一区三维”多元社会实践中塑造价值观。利用苏区红色资源,开展“三维”育人实践:组织学生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地参观考察,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建立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的学习之维;举办朗诵红色经典、讲述红土地上的法学贤达等系列活动,弘扬革命文化,建立红色基因传承的宣传之维;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研、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活动,建立助力法治建设的服务之维。
5.强化“两微两刊”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管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重点做好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内容审核,发挥其正面引领作用;以“江财红”为基调,加大学院网站红色文化及先进英模宣传力度;通过每学期思想动态普查,构建学生思想动态观测体系,开展针对性教育;建设《法学青年》《法域群儒》两刊为代表的宣传教育阵地,评先进、树典型。
(三)校园文化建设
1.组织了2021级新生迎新工作,帮助研究生新生顺利入学报到,切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的迎新工作。
2.举办了2021届法学专场招聘会,到场企业30余家,提供岗位100余个,岗位设置丰富,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同时也展现了本学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让企业对本学科研究生加深了解。
3.组织开展了“云”就业分享会,多位优秀毕业生就自己的学生工作经历、实习经历以及自身性格特色,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业规划以及公司岗位需求等多方面总结讲述自己求职过程中的深切感受。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1)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齐全。学院配备副院长专门分管硕士研究生教育,设置了法律硕士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配其工作人员,抓好课程安排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配置了专职辅导员。
(2)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到位。为确保研究生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制定了《江西财经大学法律硕士(JM)研究生手册》《法学院研究生导师职责》等系列管理制度,管理有章可行,并落实到位。
(3)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为保障研究生在校期间各项权益,制定了《法学院研究生(专业型)年度评先评优规则制度》等学生培养、管理和奖学金等方面系列制度并严格执行。
(4)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学院的管理服务较为满意。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1.重视课程质量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修订出台《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等6个培养管理制度,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抓手,深化分类培养体系改革。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分类建立适应高端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的差异化培养方案,极力避免专硕、学硕无差异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方法类课程设置。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丰富课程设置结构,加强研究方法类、实验实践类、前沿讲座类、论文写作指导类、跨学科类等课程的设置。
2.增设公共课,培养研究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增设公共必修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和公共选修课《健康与体育》《艺术美学》《大美劳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宪法学》获江西高校首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陈运生)
3.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刑事诉讼法专题》获第十一批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案例建设项目。《“环境司法改革创新”驱动“应用型”研究生生态法治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实践》和《涉外法治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获2021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
(二)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导师选拔培训情况
序号 | 培训主题 | 培训时间 | 培训人次 | 主办单位 |
1 | 江西省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专题培训 | 2021-08-21 | 60 | 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 |
2 | 全国财税法师资培训所得税专题 | 2021-07-20 | 3 | 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学教师培训基地办公室、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 |
3 | “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 | 2021-05-28 | 62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
4 | 研究生导师培训 | 2021-05-30 | 62 |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
5 | 研究生导师培训之数字经济时代的法律转型 | 2021-07-18 | 60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2.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建设举措:学院以“四有”好老师标准,构建“立制、引导、实践、监督、激励”的“五位一体”师德师风建设机制。
(1)完善师德制度体系。结合实际制定《法学院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等10余项相关文件。
(2)构建师德引导机制。签订《师德承诺书》,对照教育部师德建设“十项准则”,开展师德警示教育。
(3)探索师德实践路径。发挥教工党员作用,组织教师志愿者服务、义务法治宣讲等社会公益活动。
(4)强化师德监督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首要标准(一票否决)贯穿人才引进、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
(5)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定期评选“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等师德典型。无因师德师风不正、违反法律法规、学术不端等被查处或通报情况。
建设成效:法学院荣获2021年度校“思政教育先进集体”,阙刘汇敏获“辅导员年度人物”,郑静老师获“优秀班主任标兵”。谢小剑获校“师德标兵”,王辉获“江西省最美消费维权人物”。汪志刚、谢小剑获“我最喜爱的十大研究生导师”。无师德师风负面情况。
(三)学术训练情况
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赛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序号 | 赛事名称 | 学生姓名 | 组织单位名称 | 组织单位类型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1 | 江西省第九届华创杯调查分析大赛 | 邓永林、张宇伦、 陈杨、胡泽平、高雅馨、张婷婷 | 江西省统计学会、共青团江西省委 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 | 学会 | 一等奖 | 2021/12/01 |
2 |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 | 罗观秀、高海丹、易杜娟 | 江西团省委、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省学联共同主办 | 其他 | 三等奖 | 2021/11/01 |
3 | 2021年江西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王顺金、龚俣、叶兴 | 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 政府 | 三等奖 | 2021/08/01 |
4 | 江西省互联网法治论坛首届征文比赛 | 刘舒婷 | 江西财经大学数据法律研究院、江西省互联网协会、江西省律师协会 | 协会 | 一等奖 | 2021/12/08 |
5 | 江西省第九届“华创杯”调查分析大赛 | 刘舒婷、朱田田、朱迎迎、余韵、何涛、宋冠男 | 江西省统计学会、共青团江西省委、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江西财经大学共同主办 | 政府 | 二等奖 | 2021/12/21 |
6 | 第十七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 | 罗观秀 | 江西团省委、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省学联共同主办 | 政府 | 一等奖 | 2021/05/23 |
7 | 2021年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全国赛 | 胡婉萱 | 成都市应急管理学会 | 学会 | 一等奖 | 2021/11/28 |
8 | 第二届法律职业技能大赛 | 胡婉萱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其他 | 二等奖 | 2021/12/01 |
9 | 2021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张卓 | 江西财经大学创业教育学院 | 其他 | 三等奖 | 2021/04/01 |
10 | 202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大赛研究生组 | 曹浩 | 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大赛组织委员会 | 学会 | 三等奖 | 2021/12/05 |
11 | 第二届法律职业技能大赛 | 王顺金、龚俣、丁启平、叶兴、李顶、罗洁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其他 | 一等奖 | 2021/12/01 |
12 | 2021年江西省高校图书馆“知网研学杯”积分挑战赛 | 曹浩、陈思娇 | 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 | 其他 | 三等奖 | 2021/04/30 |
13 | 江西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救护理论+演讲单项比赛 | 张卓 | 江西省红十字会 | 协会 | 三等奖 | 2021/06/11 |
14 | 江西财经大学2021公益项目设计大赛 | 张卓 | 共青团江西财经大学委员会 | 其他 | 一等奖 | 2021/04/17 |
15 | 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第十七届“挑战杯”《新时代基于蜂聚效应 的“红智汇”红色文献联盟建设的调研报告》 | 肖文 | 共青团江西省委员会 | 其他 | 一等奖 | 2021/05/23 |
16 | 江西省律师协会第十一届赣鄱律师论坛《浅析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权保护--以邻接权制度构建》 | 肖文 | 江西省律师协会 | 协会 | 二等奖 | 2021/02/24 |
17 | “广源杯”江西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 | 张卓 | 江西省红十字会 | 协会 | 三等奖 | 2021/06/16 |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2021年度研究生奖助情况如下:
序号 | 项目名称 | 资助类型 | 总金额(万元) | 资助学生数 |
1 | 国家助学金 | 助学金 | 175.20 | 413 |
2 | 学业奖学金 | 奖学金 | 173.80 | 303 |
3 | 国家奖学金 | 奖学金 | 10.00 | 5 |
4 | 江西省政府研究生奖学金 | 奖学金 | 3.00 | 3 |
5 | “华坚一带一路”企业奖学金 | 奖学金 | 0.50 | 1 |
6 | “港澳台校友会”企业奖学金 | 奖学金 | 0.25 | 1 |
7 | “加良”企业奖学金 | 奖学金 | 0.30 | 1 |
8 | “中恒建设”企业助学金 | 奖学金 | 0.30 | 1 |
9 | 评优评先 | 奖学金 | 1.92 | 51 |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1.2021年修订了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强化分类培养,增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增加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类课程,强化了课程的实务性,增加了电子证据法等交叉课程。
2.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和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教学评价和监督机制。推行所有论文预答辩、匿名评审、匿名答辩制度,对低分通过外审给予更严格的管控,要求学生对预答辩、外审意见形成书面的修改说明在正式答辩时陈述。
3.实行校内+校外实践导师制度,强化导师、导师组、学术委员会的论文质量提升、把关职责。严格落实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学位论文总文字复制比超过15%或每万字有5个错别字的视为不合格。
2021年2人未完成培养要求,直接推迟毕业;预答辩未通过的2人,1人正式答辩未通过,有2人未通过重复率检测。
(二)教师队伍建设
谢小剑教授获评校“师德标兵”称号和“十大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引进博士3名(海归博士各1名)。杨德敏教授当选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谢小剑教授继2019年后再度获评刑事诉讼法领域“年度高产学者”。
(三)科学研究
1.在 CLSCI(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10 篇,其中 A 类期刊 2 篇、B+和 B类期刊各 1 篇。
2.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获准立项 3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 1 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各 1 项。省级课题获准立项 10 项,其中,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1 项、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 3 项;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和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各 3 项。
3.在“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评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1 项。
4.根据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20年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本学科7篇硕士论文获得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多位学生在CSSCI期刊发表案例论文。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学位点师生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法治文化:
1.参与江西省筹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项目,促成中国法学会领导实地考察原中央苏区红色法制文物,协助江西省法学会承办首届苏区法制论坛,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交流。
2.开展红色法治主题征文活动,启动师生“红色走访之旅”,参观红色基地、红色法制文物,走访老革命老党员,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3.指导学生自发创办江西财经大学红色读书会,举办朗诵红色经典比赛。组织申报“青马工程”课题。
(五)国际合作交流
1.分别和3所知名国外大学的法学院(杜克大学法学院、圣玛丽大学法学院、缅因大学法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
2.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自信,引导学生“动起来”。由外教开展 “Wednesday nights with Mr. B”活动,打造浓厚的外语工作氛围。2 名学生在境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主题发言。4名同学到澳门科技大学交流学习半年。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1.人才队伍层次不高。人才队伍总量不少,但缺乏高端人才,尤其是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在国字号人才方面,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2.师生境外交流的频次较少。师生境外交流是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开阔师生学术视野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本学科教师和研究生赴境外交流的数量偏少,形式也比较单一。
3.学科建设规划管理薄弱。学科的顶层设计和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在推动学科方向凝炼、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创新团队以及跨院交叉学科建设中,主动性和协调性不足。导致科研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学科的竞争优势不突出。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在学位论文抽检中,本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并未抽检出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本学科研究生学位不存在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
1.选题:选题的聚焦性和创新性不足。部分论文选题过大,内容表述宽泛,没有体现应有的学术深度;部分论文选题陈旧,也没有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素材,与已有较成熟的研究成果重复。
2.分析论证:分析论证不够严密和深刻。部分论文在论证过程中缺乏论证色彩,没有运用恰当的论证方式对自己的观点展开深刻论证,并且在论证的逻辑上存在一定缺陷,说服力不足。
3.研究深入程度:部分论文对既有的文献资料掌握不够系统,未能从既有研究中找出研究的着力点,缺乏同已有研究对话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研究。尤其表现为对案例本身的描述内容较多,思辨内容较少。
六、改进措施
(一)学科建设改进措施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和培育在全国有较大学术影响和一定学术地位的学科带头人 2-3 人,实现国家级人才称号 的突破(至少 1 人获国家级人才称号)。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获批 1-2 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2.实施学科专业数字化战略和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化战略,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面向经济主战场的 L+E 型商务法治人 才培养模式”向面向数字经济的 LED 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模 式转变。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筑“1+3”LED 特色法学专业 群,打造 LED 特色法学教学资源库,创新 LED 品质法治人才 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
3.以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强化“有组织”的前瞻性科学研究。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加强社会服务专门队伍建设,打造社会服务品牌,推出社会服务标志性成果(法治指数、法治发展报告、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等)。
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加境外合作院校数量,开展“项目式”实质性交流与合作。提升专任教师国际化水平,打造全英文专业课程群和教学资源库。鼓励师生出境参加学术、学习交流,邀请境外专家来校讲学。与境外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并在国际知名刊物合作发表论文。
(二)论文质量改进措施
1.规范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要求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过程监控上,对文献的阅读、科研活动参与、大小论文的撰写、学术报告参与等活动进行严格把关和指导。
2.强化预答辩制度的实施。所有研究生都要参加预答辩,充分发挥预答辩对学位论文的过滤和优化功能,对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责令作重大修改或推迟答辩,对通过预答辩的论文也给出修改建议,确保进入答辩的论文质量明显提升。
3.优化论文指导的过程管理。要求导师尽可能采取当面指导的方式,通过直接交流与讨论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厘清论文思路。远程指导尽可能采取书面指导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导师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