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新闻列表

江西财经大学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0年度)
时间:2021-01-31 17:03:11    来源:    编辑:    浏览次数:

​江西财经大学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0年度)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2003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以来,本学位点始终秉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2018年,法律硕士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取得江西省高校最好成绩(B-)。设置了金融法务、公司法务、数据法学、经济刑法、涉外法治等主要培养方向。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的学习年限为两年,前三学期完成课程学分,第四学期进行实习实践及毕业论文写作。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和非全日制法律硕士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前四学期完成课程学分,第五、六学期进行实习实践及毕业论文写作。

(二)学科建设情况

2012年我院法学专业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国58家之一,江西省唯一),法学学科获批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3年法治政府研究中心获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3年法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被教育部评为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法学综合实验中心获评为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获批法治江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目前唯一的法学类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获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9年,法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202012月,在江西省“十三五”期间“双一流”学科建设验收中,我校法学专业获评优秀专业。

(三)生源情况

本学位点报考人数、招生规模、录取分数位列全省第一,生源质量持续向好。2020年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159人,其中,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147人,非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12人。

(四)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0年在读法律硕士327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127人。尽管受疫情影响就业率有所下降,但就业质量持续向好,20余人考取国家税务总局赣州市税务局、中共抚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南昌市青山湖区人民法院等机关公务员,14人进入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九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赣江新区分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工作。

(五)研究生导师状况

研究生导师人数56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3人。聘有来自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人民检察院等实务部门的专家2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法官、检察官、律师35人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健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术导师、校外实务导师及专业课教师“六位一体”全员参与的思政工作队伍体系,着力形成同向同行的思政合力。班主任、辅导员分工协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及贫困生资助等工作,全程化、精细化指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六进楼栋”“四室一站”,强化思政队伍职能落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成果逐渐凸显,辅导员阙刘汇敏获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郑静入选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开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共计10余场。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人获江西省青马工程项目立项,5人获校级青马课题立项。

(三)校园文化建设

立足江西红色法治资源阵地,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比赛,传承红色法治文化。通过“法苑芳华”文艺晚会等文艺表演讴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次荣获校第三十六届校园合唱艺术节暨“一二•九”大合唱比赛一等奖。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院长、主管研究生工作副院长及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定期对研究生到课率进行抽查,确保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安排各类读书会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妥善推进开题活动,通过开题报告实现学位论文质量监督的关口前移。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共设置《法理学专题》《宪法专题》《民法学专题》《刑法学专题》等必修课10门、选修课25门及5门实践教学课程,涵盖培养所需的全部课程。不同培养方向,设有《金融法专题》《财税法专题》《数据法学专题》等方向选修课,在师资安排、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强调课程教学的分类细化。同时,依据法学与财经类学科相融合的培养思路,设置了《会计学原理》《法律经济学》《大数据分析》等特色课程,鼓励学生积极选修经管类、技术信息类课程。课程体系中,案例教学及实践性课程占比高达17.5%,聘请部分实务部门的同志讲授《律师实务》《法律谈判》等,重点培养实务操作能力。

(二)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严格选聘导师的资格,校内导师需具备博士学位或者副教授职称才能指导法律硕士。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要求法律硕士研究生除配备一名具有法律硕士导师资格的校内导师,同时还要配备一名校外实践导师。积极督促导师认真指导学生,并且每三年对导师进行一次考核,年度审核导师招生资格。2020年新增专业学位导师4人。

构建“立制、引导、实践、监督、激励”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形成了向上向善的师德师风,人人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袁明圣获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喻玲获校“我最喜爱的十大研究生导师”“巾帼标兵”,聂淼获校“优秀班主任标兵”。无师德师风负面情况。

(三)学术训练情况

以科研、实践、竞赛等多要素促学,培育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1人获省研究生创新课题立项,6人获校科研处学生课题立项。在《学术交流》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理律杯模拟法庭大赛季军,多人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十二届全国财经高校法学教育论坛暨第五届法律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研究生奖助体系健全,2021年度研究生奖助情况如下:

 

序号

项目名称

资助类型

总金额(万元)

资助学生数

1

国家助学金

助学金

171.78

461

2

学业奖学金

奖学金

287.3

478

3

国家奖学金

奖学金

21

10

4

省政府奖学金

奖学金

7

7

5

“港澳台校友会”奖学金

奖学金

0.25

1

6

“加良”奖学金

奖学金

0.3

1

7

“江西建材”奖学金

奖学金

0.5

1

8

“东亿”奖学金

奖学金

0.5

1

9

“华坚一带一路”奖学金

奖学金

0.5

1

10

评优评先

奖学金

4.18

83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教学活动稳健推进。为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采取“以线下教学为核心,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引入法律硕士网络课程作为线上教学的有力补充,确保所有教学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教学活动井然有序。

培养体系持续优化。构建从生源精心选拔、个性化培养方案定制,到全过程细致管理与专业指导,再到论文撰写与答辩的全方位、协同化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合力。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开展双师同堂教学、学术沙龙研讨教学、深入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参与课题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获得江西省教改革课题重点项目1项(巫文勇)、一般项目2项(谢小剑、陈运生),江西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

(二)教师队伍建设

截止2020年底,专任教师71人,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59.42%,博士学位占比达89.86%,海外研修经历占比35.82%(含长期外籍专业教师1人,境外特聘教授1人),法律实践经历教师占比32.39%。坚持“外引内培”的人才发展战略,成功引进并组建了高水平的数据法学研究团队。实行教授和青年教师结对子的人才培养策略,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2人晋升高级职称。

(三)科学研究

邓辉教授领衔申报的课题“数字社会的法律治理体系与立法变革研究”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教育部、财政部等省部级项目15项,在《中国法学》《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等CSSCI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5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3项。

江西财经大学数据法律研究院、监察法研究中心、数字金融法制研究中心等非实体科研机构相继成立,推动在数据法律、监察法、数字金融法制等前沿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打造赣江法学讲堂品牌活动,邀请了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法学家王利明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谭秋桂教授和杨世忠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陈少英教授,武汉大学宁立志教授和熊伟教授等多位国内知名学者来院讲学。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学位点师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积极弘扬红色法治文化。具体举措包括:参与江西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的筹建工作,成功邀请中国法学会领导实地考察原中央苏区红色法制文物,并协助江西省法学会成功举办首届苏区法制论坛,有效促进了红色法治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开展以红色法治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同时启动师生“红色走访之旅”,通过参观红色基地、红色法制文物,走访老革命、老党员,共同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指导学生自发成立江西财经大学红色读书会,并举办朗诵红色经典比赛,进一步激发师生的红色情怀。同时,积极组织申报“青马工程”相关课题,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五)国际合作交流

尽管受疫情影响,师生出国交流受到限制。通过线上方式进一步深化了与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美国圣玛丽大学法学院、美国南缅因大学法学院、美国协和大学威斯康星分校、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外、境外知名法学院校的联系与交流,保障了国际合作交流的有序开展。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学科建设规划管理薄弱。学科的顶层设计和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在推动学科方向凝炼、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创新团队以及跨院交叉学科建设中,主动性和协调性不足。导致学科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学科的竞争优势不突出。

人才队伍层次不高。人才队伍总量不少,但缺乏高端人才,尤其是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在国字号人才方面,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师生境外交流的频次较少。师生境外交流是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开阔师生学术视野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本学科教师和研究生赴境外交流的数量偏少,形式也不够丰富。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在江西省2020年学位论文质量抽查工作中,6篇学位论文被评为全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未抽检出问题。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现,部分学位论文在选题新颖性、内容前沿性、论证合理性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六、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凝聚特色优化学科布局

强化顶层设计,通过深入的学科发展调研,明确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学科建设规划。加强管理协调,建立学科管理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学科集群效应。

(二)进一步加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

着力引进高端人才,制定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引进人才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注重培养现有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现有教师提供进修、访学等机会,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鼓励他们快速成长。为了激发团队活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并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三)进一步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拓展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形式,鼓励师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境外交流活动,开展国际课程合作,组织国际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加强与国际知名学者和科研团队的合作,共同开展前沿研究和跨学科合作,鼓励师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并加强国际宣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