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相关信息>学院新闻>>新闻列表

【暑期三下乡·乐安分队】从红色展馆到青砖黛瓦:一场穿越时空的“双寻”之旅
时间:2025-07-02 08:45:06    来源:    编辑:    浏览次数:


巍巍青山下,古韵焕新颜;青石板巷中,千年底蕴藏。2025年7月1日,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法润乡土·四海同音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湖坪分队走进乐安红军标语博物馆,探寻革命火种;流坑分队深入流坑古村,触摸历史脉络。两场实践活动,江财法学青年为媒,千年底蕴与革命火种隔空对话,文化血脉在双途实践中交织,激励着青年学子在时空长廊里续写传承新篇章。

江西省乐安县被誉为“红军标语第一县”,是原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这片热土有着丰富灿烂的红色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军标语。乐安红军标语博物馆依托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而建,馆内 300 多条(幅)珍贵的红军标语,与全县现存高达3826条形式多样的标语,共同构成了一部鲜活的革命史书。“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拥护苏维埃”,这些诞生于革命烽火岁月的标语,虽字迹斑驳,却依然蕴含着磅礴力量与坚定信念,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运用宣传武器动员群众的伟大实践。对于法学专业的队员们来说,这些标语中体现的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建立革命新秩序的核心目标,与法学所追求的法治精神不谋而合。湖坪乡分队队员佳悦感慨道:“在展馆里,我看到了革命先辈用标语凝聚人心、追求公平正义,这让我更加明白,作为法学人,守护公平正义是我们永恒的使命。” 

与此同时,流坑分队全体队员来到有着“千古第一村”美名的流坑古村,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探寻之旅。流坑村,这座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现存260处各类建筑遗址,321件重要文物,622 块(对)匾联见证着它在科举仕宦、文教学术和经商贸易等方面的辉煌。实践队在向导董阿姨的带领下,时而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时而流连在飞檐翘角的明清古建筑中,队员们仿佛置身于千年历史长河中,纷纷被古村无一不彰显着深厚文化底蕴所深深震撼实践队队员还观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以及以流坑历史文化为背景打造的大型沉浸式体验演出《流芳》,更加深刻地感受着古村曾经的繁华与荣耀

红馆铭记革命的初心青砖刻下岁月的痕迹。红军标语博物馆的一字一句,镌刻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流坑古村的一砖一瓦,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两者虽跨越时空,却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古村的宗族文化、建筑特色与古村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红军标语所体现的法治精神、革命理念,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文化画卷。

黛瓦承接着古韵,红旗指引着新程。在这场红色与古色交融的“双寻之旅中,“法润乡土·四海同音”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全体学子们深刻体会到文化血脉的交织。队员们既从红军标语中汲取坚定理想信念的力量,又在流坑古村的走访调研中认识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法学院学子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探究古村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法律问题,为古村落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法律建议与方案;同时,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法学专业知识与传承红色法治文化相结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乡村基层。

古巷中寻根脉,红迹里启未来。这场穿越时空的“双寻”之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展望。法学院学子们在时空长廊里,感受到了历史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他们将带着在红色展馆和青砖黛瓦间汲取的精神力量,继续前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专业知识守护文化根脉,让法治之光照亮千年古村的传承与发展之路,续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图文/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法润乡土·四海同音暑期社会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