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马颖媛,女,中共党员,陕西渭南人,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2023级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硕士期间于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省级会议论文2篇、学刊2篇,参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参与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课题2项;曾任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荣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干部等校级以上荣誉10余项。
一、沉潜专注,格物求索
河流表面波澜不惊,深处却涌动着奔涌力量。马颖媛的学术之路,正是“静水流深”的生动写照。初入研究生阶段,她曾被“学术废物”的自我怀疑困扰,面临下笔维艰的困境。但她并未沉溺于焦虑,而是主动探索治学之道,最终总结出“先完成,再完美”的核心准则。
她认为,学术创作需摒弃浮躁心态,以平常心对待论文写作,将其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在具体实践中,她一方面积极与导师沟通交流,在指导下反复打磨文章结构、推敲论证逻辑;另一方面坚持广泛研读文献,在海量阅读中夯实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从根源上解决写作“卡壳”难题。从“怕写”到“会写”,再到“打磨着写”,无数个日夜的孤独深耕与反复锤炼,构成了她学术生涯的“深流”。这份沉潜专注的治学态度,最终转化为 CSSCI 期刊论文等扎实成果,也为她赢得了国家奖学金的认可。

二、韧性探索,内在生长
“深流”之下,是内在韧性、学术深度与持续探索的交融。马颖媛用“探索、韧性、希望”三个关键词,概括自己的研究生成长旅程。
“探索”是她生活的核心底色。学术领域中,她从最初的怯懦迟疑,逐步成长为自信从容的研究者;学生工作中,她以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的身份,积极探索团队协作与服务师生的有效路径;自我成长中,她在持续的自我审视里挖掘未知潜能,完成了对专业、对世界、对自我的深刻探寻。
“韧性”是她对抗困境的关键品格。研究生生涯中,她曾经历思路枯竭的深夜、投稿被拒的失落,也面临过学业与学生工作双重压力的挑战。但她始终秉持坚韧之心,学会在压力中调整节奏,允许自己短暂休整后重新出发。她坚信,真正的成长深度,正是在这份坚持与打磨中逐渐沉淀而成。
“希望”则是支撑她前行的温暖力量。导师的精准点拨、朋友的无私帮助,这些温暖瞬间如同微光汇入生命深流,成为她跨越困境、持续奋进的重要动力。

三、跬步千里,久久为功
“厚积”是“薄发”的前提,卓越成就离不开持续积累与清晰规划。马颖媛将研究生生涯比作一场“马拉松”,更看重持久耐力与稳健节奏,而非一时的速度与激情。
基于这一认知,她为自己的“马拉松”制定了清晰的阶段性目标:研一阶段广泛阅读、夯实基础,明确研究方向;研二阶段聚焦深化、攻坚突破,争取高水平学术产出。为确保目标落地,她将每个大目标拆解为周计划、日任务,让前进的每一步都踏实可控。在繁重的学业与工作中,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让她始终保持方向感与掌控感。每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她会给予自己适当奖励以调节状态,但支撑她长期坚持的,更多是对知识本身的热爱与对学术追求的坚定信念。她始终相信,每一次积累都在增添底蕴,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未来的绽放积蓄能量。

四、薪火相传,笃行致远
从曾经仰望星光的采访者,到如今成为的被访者,身份的转变让马颖媛对“薄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去年采访获奖学姐时,内心满是对光的向往,那束光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奋斗的种子。”她回忆道。
如今,当自身的积累化为可见的荣誉与成果,她深刻意识到,这份成绩不仅是个人努力的回报,更是学术精神与奋斗力量传承的开始。“通过国奖采访,奋斗得以被看见,经验得以被延续,这无形中完成了一场光的接力。”她寄语学弟学妹,希望他们能耐得住“静水流深”的寂寞,重视平日“厚积”的功夫,最终自信迎接“薄发”的时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从积累到绽放、从接收到传递,这段历程正是对“静水流深,厚积薄发”最生动的诠释。
从学术起步时的“下笔维艰”,到在CSSCI期刊留下研究印记;从仰望前辈的采访者到传递力量者的身份转变,马颖媛以实际行动,将“静水流深,厚积薄发”的信念,化作扎实成果、坚韧品格与传承之心。她的经历印证:学术无捷径,沉潜专注方能筑牢根基;成长多挑战,坚韧坚守才可突破困境;个人光芒从不孤立,接续传递方能照亮更多人。(文/法学院 姬丽娜 袁敏 图/法学院 马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