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相关信息>学院新闻>>新闻列表

理论扎根实务,思维赋能成长——江财2025级法硕移动课堂走进中银(南昌)律所
时间:2025-11-17 14:23:25    来源:    编辑:    浏览次数:


 

 

为深化法学理论与实务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构建多元立体的职业思维体系,2025年11月14日,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中银(南昌)律师事务所律师熊进光教授,带领其所授课的2025级民商法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走进中银(南昌)律师事务所开展专项移动课堂。中银(南昌)律师事务所青年律师、熊进光教授领衔的股权融资资产管理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以民商法前沿热点为核心,打造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碰撞、经验与智慧传递的学术实践盛宴。

 

本次移动课堂延续“实务讲授+经验分享”的双轨模式,既聚焦专业前沿,又贴合学生成长需求,内容扎实且富有针对性。

一、实务专题讲授——六位律师拆解经典案例,深耕民商法前沿

第一环节,由股权融资资产管理团队成员付茹霞、张璐、齐兮语、帅康康、汪镇龙、钟林堰等6位律师通过办案实践讲授前沿热点问题。他们结合典型案例与执业经验,为同学们带来干货满满的实务分享。

1.付茹霞律师:合同联立的思考方式与裁判逻辑

付茹霞律师在吴某等人诉某公司系列劳务承包合同纠纷案以及某银行支行诉胡某某等人借款合同纠纷案中,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务经验,对案件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剖析。她系统性地探讨了合同联立的法律认定标准,阐释了如何准确界定多方合同之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深入讲解了复杂法律关系的梳理技巧,包括如何识别核心争议点、厘清多方主体的责任边界;详细分析了有效证据的收集要点,强调证据链的完整性、合法性及证明力的构建;并进一步结合具体案情,展示了法律条文在司法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方法,体现了理论与实务的深度融合,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与路径。

2.张璐律师:聚焦新《公司法》股东失权制度,辨析失权与除名制度差异

张璐律师围绕新《公司法》中备受关注的股东失权制度展开了深入的讲解与剖析。她结合自身曾承办的一起公司股东除名真实案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评选出的经典案例——“小股东成功解除大股东资格案”,系统性地阐述了股东失权制度的具体法律规定与适用情形,并针对实践中容易混淆的“股东失权”与“股东除名”两项制度,从法律要件、程序规范及法律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清晰而透彻的差异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张璐律师还进一步面向同学们分享了宝贵的实务经验,指导大家如何准确理解和运用相关法条,有效处理真实商业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法律问题,增强了大家对法律条文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

3.齐兮语律师:股东资格确认之诉的关键证据收集与审查技巧

齐兮语律师围绕股东资格确认之诉这一核心议题,依托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她通过生动直观的案例讲解,清晰展现了公司法基础理论与司法实务操作之间的有机结合路径,使抽象的法律原则变得具体可感。在讲解过程中,她尤其注重强调出资凭证、股东名册、工商登记材料等关键证据在实务中的系统性收集方法与审查要点,逐步引导同学们建立起完整而严密的证据链思维。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大家对公司法相关条文的理解,更切实提升了在复杂案件事实中梳理法律关系、准确适用法律规范的综合能力。

4.帅康康律师:分享“法学生 - 执业律师”成长路径,提供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规划建议

帅康康律师从律师职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专业能力系统化构建的重要性,强调持续学习与专业实践对于夯实法律基础的关键作用。同时,他聚焦于沟通协作、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软实力的实质性提升,指出这些能力在实际执业中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此外,他还特别关注职业初期的科学规划,建议同学们尽早明确发展方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与长期目标。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丰富执业经验,帅康康律师分享了大量具有实操性和启发性的案例与具体方法,为有志于投身律师行业的同学们提供了系统而清晰的在校学习与能力培养指南,帮助大家更有信心、更有准备地面对未来的各种职业挑战。

5.汪镇龙律师:公司法人人格逆向否认制度的司法适用

汪镇龙律师以江西某公司参与的四川某建设项目为具体案例背景,深入分析了公司法人人格逆向否认制度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与法律适用问题。他系统性地探讨了公司及其关联方之间可能出现的人格混同现象,阐释了在此情形下相关债务的认定与承担方式,并对债务追偿中的关键争议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解析。

6.钟林堰律师:结合实习与执业经历,强调法律文书写作、案例检索等实务核心能力

钟林堰律师结合其在硕士就读期间所累积的三段宝贵实习经历以及后续长达一年的正式执业实践,深入分享了法律实务工作中的关键要点。他着重强调了法律文书写作、高效精准的案例检索以及系统深入的法条分析在法律实践中的核心重要性,指出这些能力是法律人专业素养的根基。此外,他还积极鼓励在场的同学们充分利用在校时间,主动争取各类实习实践机会,通过亲身参与法律实务,不断锻炼和培养严谨的法律思维与职业判断力。

熊进光教授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并对各位律师的实务分享表现出浓厚兴趣。他针对每位律师提出的实践案例与观点,作出了深入而精准的法学理论补充与学科前沿拓展,有效帮助同学们从具体案例出发,理解背后的法律原理与适用逻辑。通过他的阐释,同学们得以逐步构建起从“实践案例”到“法律理论”再到“应用逻辑”的完整认知体系,增强了将抽象法条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能力。

 

 

二、博士、硕士生代表讲授科研与实践心得

在第二环节的科研学习与实践经验分享中,博士研究生张峥、硕士研究生骆莹涵及罗雅琴同学,从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基金课题申报技巧、法律实习实践规划等多个维度,分享了他们在校园科研与职场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及心得感悟,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建议。张峥博士结合自身学术研究经历,分享了学术论文选题、文献检索、论证逻辑构建以及期刊发表的实用技巧,还针对基金课题申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进行了细致讲解;骆莹涵同学从法律实习的选择、实习过程中的能力提升路径、职场沟通技巧等方面,分享了自己在多家律所实习的宝贵经验;罗雅琴同学则聚焦校园学习与实践的平衡,讲述了如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习工作,以及在面对复杂实务问题时的思考方法与解决路径。三位同学的分享干货满满、贴近实际,为在场同学提供了兼具可操作性的学习与实践指引,让大家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三、导师寄语:熊进光教授对法学生的成长要求与期望

谈及同学们的学习与成长,熊进光教授怀着深厚的关切与殷切的期望,向全体同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他指出,同学们应当始终秉持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态度,既要深入钻研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掌握法学基本框架与核心原理,更要主动走进法律实践的第一现场,通过参与庭审、模拟法庭、法律实习等方式,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锤炼法律实务能力。此外,熊教授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必须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思维格局,积极关注社会发展和法治进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跨境合规等前沿热点保持高度敏感,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系统、严谨、具有逻辑性的法律思维体系。他还特别指出,作为新时代的法学生,要树立全球视野,主动了解国际法律规则与比较法知识,积极参与涉外法律实践,同时要密切关注金融、商事、科技法等交叉领域的前沿动态,不断拓宽知识边界,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健康成长。

 

图文/何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