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相关信息>学院新闻>>新闻列表

【国奖风华】张幸延:总是播种,常常期待,有时收获
时间:2025-11-17 14:30:56    来源:    编辑:    浏览次数:

【个人简介】:张幸延,女,江西赣州人,中共党员,法学院2023级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垄断法。硕士期间,主持、参与省教育厅创新课题2项,参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课题2项,1 篇论文获省级法学研究会奖项。获得首届江西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学术之星,创美之星,自强之星,优秀主持人等校级以上荣誉10余项

一、知己知彼,学思并进

初入研究生阶段,面对与本科截然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环境,迷茫成为许多新生的共性困境。张幸延坦言,自己也曾经历这一阶段,而破解迷茫的核心思路是“知己知彼”。

“知己”即深度认知自我,拒绝盲从他人路径,正视自身短板,结合真实情况制定适配的学习方案。她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契合自身的方式才是最高效的选择。“知彼”则是精准把握目标需求,她建议将课程作业、论文要求或导师任务视作“甲方需求”拆解研究,这种“翻译需求”的能力能避免盲目努力,精准锚定核心重点。

同时,她格外强调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学习之余,她会通过看电影、跑步等方式放松身心,秉持“Work hard, play harder”的理念,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保持平和心态,更高效地应对学习与研究中的难题。  

二、文献奠基,探索求真

与多数研究生一样,张幸延的科研之路也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初涉科研时,她曾习惯被动听从指令,沦为“知识搬运工”,但很快便意识到,真正的科研需要主动思维的支撑。她强调,科研的关键在于做到“多看、多听、多问、多思考、多总结”,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探索。

在具体实践中,她将文献视为科研的核心基石。针对新生,她给出实用建议:先从综述类文献切入,厘清学科基本概念与研究现状,再研读前沿论文掌握研究方法。她分享道,阅读过的文献可按主题分类存储,对重要文献做好详细批注与摘要,方便日后查阅与思路梳理。同时,她提醒学弟学妹,阅读文献不仅要掌握核心观点,更要拆解学习论证逻辑,分析重构作者的论证层次,为自身学术研究筑牢基础。  

三、交叉融合,博采众长

作为经济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张幸延深刻理解学科交叉的价值。她认为,学科交叉的本质是提供多元视角,面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实现“1+1>2” 的思维升级,为研究注入新活力。

聚焦反垄断法研究方向,她感慨:“反垄断法的世界多姿多彩,法学与经济学交相辉映,社会、经济、政治以至哲学伦理斑斓交错。” 她指出,反垄断法的跨学科属性,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提供了切入路径。“找到属于自己的学科交叉点,就能在反垄断研究中开辟专属的创新赛道。” 这种博采众长的学术视野,让她的研究始终保持活力与创造力,也为有志于跨学科研究的同学提供了清晰指引。

​四、规划未来,知行合一

面对职业规划的普遍迷茫,张幸延秉持“试错”与实践导向的务实态度。她鼓励学弟学妹多问自己三个核心问题:“我想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想过怎样的人生?”并通过实习实践、访谈行业前辈、咨询校友等方式,真切感受职业匹配度,在试错中明确方向。

她将就业定义为“能力匹配度竞争”,建议先分析目标职业的核心需求,精准定位自身短板,再制定可量化的提升规划。她认为,规划无需完美,关键在于落地执行,在实践中保持校准与调整的弹性。“做好规划是为了落实行动,要把长期目标拆解为可量化的短期任务。”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让她在职业道路上稳步前行,方向清晰且步履坚定。

从以“知己知彼”破解学业迷茫,到以主动思维深耕科研;从以学科交叉激发创新,到以量化规划明晰职业方向,张幸延始终以踏实耕耘的姿态,将每一次挑战都视作“播种”,在持续努力中怀揣期待,以从容心态接纳收获。她用行动诠释了“总是播种,常常期待,有时收获”的成长哲学,也印证了“过去一直去,未来一直来,只有现在”的当下之道。愿她在反垄断法研究之路上继续深耕不辍,收获更多成长硕果;也愿更多学子能从她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专注当下中踏实前行,在持续耕耘中静待花开。/姬丽娜 袁敏 图/张幸延